2018-01-10 15:05 物聯網 農業 科學栽培
社會的發展給國家的農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當代社會需求。在當今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傳統農業在生產方式和糧食安全方面的弊端日益凸顯,如,傳統農業占用大量人力,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稱、生產力低下、糧食安全隱患等,這些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目前,物聯網技術己經被成熟地應用到我國農業生產的種植、養殖、灌溉等領域中。物聯網系統中的傳感器可以實時的監控和記錄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數據,如: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養分含量等;養殖業中養殖產品的水質、動物的活動狀況、排便情況等;灌溉業中灌溉水位、流量、流速等。
例如,在科學栽培方面。農業物聯網系統中的檢測設備實時采集作物生長環境的各項數據如:溫度、濕度、氣體濃度、光照強度、濕度和空氣流通等外界環境因素。這些采集到的實時數據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傳輸給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智能化平臺分析數據,將實時數據值和預期值比較,對偏離預期值的環境因素分析,并啟動補償裝置,如:電動卷簾、排風機、補光系統、電動灌溉系統等機電設備。
農民通過登錄計算機軟件和手機APP,查詢物聯網設備檢測的農作物生長區域的實時數據、歷史記錄數據,控制設備的歷史和實時動作,掌握歷史和實時監控視頻信息。如果將系統網絡接入到互聯網,用戶可以通過系統界面獲取和發布相關的農業資訊,并可以在線與相關專家交流溝通。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農業作為整個國家的重要基礎行業,其公益性決定了政府應承擔其發展的主導責任。各級政府應在新農村發展的背景下把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發展工作提到更高的層面上,重視的同時增加投入。據統計數據顯示,到2020年,國家的財政收入達到了30萬億元的規模,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進一步發展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提高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建設投入的條件己經具備,各級地方政府要認識到發展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對于農業生產以及地區經濟的重要作用,承擔起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資責任。
同時,完善政策和激勵、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讓更多的資源進入到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