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物聯網分公司總經理趙建軍表示,過去一年,中國電信NB-IoT網絡部署基本完成,物聯網平臺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下一步,中國電信將延續之前對物聯網產業鏈的補貼政策,通過政策杠桿推動物聯網生態圈中新的技術以及應用方面的快速發展。
“中國電信的物聯網策略主要是以業務場景驅動,打造“云、管、端”為基礎的物聯網整體視圖。整體視圖分成4個層面,最上面是應用層,將物聯網業務以場景分為小流量、大流量、低時延、高可靠及標準化五大類應用;第二層是云層,以云為基礎實現業務數據云化和體系生態化;第三層是管道層,通過窄帶網絡、寬帶網絡、工業以太網以及傳感網滿足五大類應用對管道的需求;最下面是終端層,重點完成通信能力增強、傳感精度提高、處理能力提升和整體成本降低的目標?!壁w建軍向記者介紹到。
建成全系列的物聯網網絡
網絡是萬物互聯的基礎,中國電信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完成NB-IoT和LTE網絡,打造高低頻融合、高中低速全覆蓋的精品物聯網絡。在LTE 4G+高速率網絡領域,已建成70萬基站,鑄就全覆蓋精品4G+網絡,利用國際主流FDD技術,實現300Mbit/s峰值速率;在LTE Cat.1中速率網絡領域,與4G共用80萬基站資源,使用800MHz黃金頻段,全國全覆蓋,下行峰值速率10Mbit/s,上行5Mbit/s;在NB-IoT低速率網絡領域,已建成31萬基站,是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廣、惟一提供全國覆蓋的商用國精品網絡,目前連接規模已經超過500萬。
針對需要語音支持、高移動性的低速率物聯網應用場景,中國電信已在部分城市試點eMTC網絡,并計劃今年下半年試商用;針對無人駕駛、工業控制、遠程醫療等更高帶寬、更低時延應用需求,中國電信積極參與5G標準制定和網絡規劃,并已在深圳、蘇州、雄安等6城市建設5G試驗網,力爭2019年實現試商用。
建成了從連接到使能,到SaaS應用的物聯網開放平臺
中國電信此前發布了全球物聯網開放平臺。平臺體系包括連接管理、通用使能、垂直使能服務。連接管理平臺架構于自主研發的云平臺,具有海量并發處理、高彈性水平擴展、微服務架構等特點,功能上可實現物聯終端生命周期管理、自助連接診斷和自動化規則等,每日調用次數超1.4億次,為物聯網客戶提供優質體驗的連接管理服務;另外,基于物聯網開放平臺體系,打造智慧停車、智慧環衛、智慧樓宇、智慧小區、智慧校園等多個行業的SaaS應用。趙建軍特別指出,“SaaS應用采用積木組合方式建設,不但可綜合停車、環衛、消防、門鎖等多類物聯網應用的功能,也可只提供如智慧停車、智慧環衛等單一場景的應用功能,可根據用戶需要靈活組合”。
通信模組,協助產業鏈合作伙伴降低生產成本
中國電信在終端模組上聚集了高低頻融合、高中低速全覆蓋、與精品物聯網絡相匹配的通用模組,目前已累計上架近百款產品。尤其在NB-IoT模組方面,中國電信一路領跑,NB-IoT在智慧城市和智慧農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在價格方面,推動NB-IoT模組價格由最初的上百元每片下降到幾十元每片,下降幅度超過2/3,有力推動NB-IoT模組的行業普遍應用。
趙建軍表示,電信運營商在我國的物聯網產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可充分發揮龍頭作用,積極協商產業鏈中上下游企業,發揮政策引導和杠杠作用,降低模組的成本。對此,他提出3點建議:一是在招投標等引入環節方面,在嚴格質量要求的同時,對模組價格進行明確限制,反向推動模組廠商通過投入技術研發、優化自身流程等方式,降低模組生產成本。二是深化物聯網業務在各行業領域的覆蓋和拓展,擴大市場規模,通過市場規?;瑤幽=M生產的規?;?,降低成本。三是加大模組補貼。電信今年繼續投入3億元對模組進行補貼,同時也會關注整個補貼流程的優化,確保補貼的準確性,真正發揮補貼的杠杠作用,降低模組成本。
中國電信物聯網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有利的生態環境
在外部環境上,國家政府大力扶持物聯網行業的發展,自2009年將物聯網列為新興戰略性產業以來,陸續制定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物聯網發展的十個專項行動計劃》等政策和規劃,促進物聯網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有利推動了物聯網產業的高速發展。中國電信在物聯網業務發展和推進過程中,也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都為中國電信物聯網的發展營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行業環境。而在內部上,中國電信提出了轉型3.0戰略,把物聯網作為基礎業務之一,成立物聯網分公司進行專業領域的運營,并從集團、省、地市等層面,進行戰略落地的分工和推進,建立并完善“集團管總,專業主建,屬地主戰”的協同運營體系,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進產業共建。在集團上下的團結努力下和產業合作的支持,中國電信在物聯網這個新興領域逐漸,逐漸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應用創新將是物聯網的核心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因此可以說,應用創新將是物聯網的核心。因此,運營商不僅局限于萬物互聯的大連接機遇,也應在應用上做深耕和布局,深入產業鏈,與產業鏈生態協作發展,推動物聯網在行業應用部署。那么具體要如何實施?趙建軍建議,在具體應用探索方面,一是加大物聯網應用在行業領域的覆蓋面和介入度,深度了解各行業的運營環節、生產特點和需求痛點,將應用與運營環節和個人生活進行整合和聚集,成為應用行業發展和個體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加大應用技術的研發,既要在基礎技術上進行加大投入關注,在前沿技術的研發布局上,也要緊跟趨勢,進行持續性研發更新。三是打造開放性的合作平臺,在應用設計和開發上,可以以共建的方式,吸引企業客戶乃至個人消費者加入到行列中來。
物聯網發展面臨的挑戰及應對建議
物聯網產業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挑戰尤存,正如前面所談到,目前物聯網的市場潛力十分巨大,而且得到了我國政府的力支持,應該說整體的市場環境和發展前景是很好的。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目前物聯網在發展上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集中在安全隱私、產業和技術分散等方面。
在安全隱私方面,物聯網安全是互聯網安全的延伸,但是跟互聯網安全相比,物聯網在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的防護上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而物聯網安全的“三個特點”帶來了“三大問題”——泄露途徑更廣、防護難度更大、造成的危害更嚴重。
在產業和技術上,我國物聯網行業區域覆蓋廣泛,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盡管產業的整體規模仍不大、效率低;二是行業集中度低,產業發展布局不平衡;三是結構失調,布局缺乏整體規劃;四是產業標準化程度低等,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傳感器技術、物聯網芯片技術滯后于國際水平,這是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短板,主要是核心技術創新力度不夠,標準體系缺失,規模應用相對不足,技術難于對接市場。
如何破局?趙建軍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和標準制定,完善物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建議出臺物聯網安全指導意見,明確網絡與信息安全要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加強對物聯網共性和關鍵安全技術標準的研制,推動物聯網團體標準試點;建立政府主導、第三方測試機構參與的物聯網安全預警和管理機制,常態化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工作。
二是鼓勵自主研發和創業創新,加快物聯網安全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大對智能感知、無線互聯、數據處理、智能分析等物聯網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和投入;鼓勵信息安全企業與國內外學術界、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增強物聯網安全產業的創業創新制度供給,加快物聯網安全產業集群化步伐。
三是加快制訂物聯網終端標準,加強物聯網終端入網檢測,建議加強物聯網終端監管力度,提升物聯網終端規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