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農業物聯網的使用,農民不需要事必躬親,坐在辦公室里就能夠對大棚的環境進行實時監控,為溫室作物提高最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農作物長得又快又好,以達到增收增產的目的。
雖然農業在物聯網之前已經實現了某種程度的機械化,然而那時的機械之間相互獨立,完全依靠人力操作,農業物聯網模式下的機械化以信息技術為中心,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和遠程控制。從整體來看,農業物聯網有三個明顯的特征。
1 “感知”是基礎:
農業物聯網本質上是一種感知農業,通過各種類型的傳感器來收集溫度、濕度等物理參數,通過具體的數值感知作物生長的具體環境,這些數據被傳輸到后臺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據這些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整理,得出最優決策方案反饋給農民,農民只需要按照這個方案進行操作,就能保證最適宜農作物 生長的 環境。
2 “鏈條”是重點:
通過傳感器網絡采集農作物生產環境的各種參數,然后匯總到控制中心進行處理,得出操作決策,決策反饋給農民,農民實施操作,操作完成之后,傳感器網絡再次收集到的數據出現了變化,這些數據再次傳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會根據這些數據給農民提供后續的反饋,這就是農業物聯網發揮作用的完整鏈條。農業物聯網要取得好的成績,這個鏈條必須完整順暢,鏈條上的每一環節都不可缺失。
3 “武器”是關鍵:
農業物聯網的關鍵,在于智能化的監控系統,種養環境智能監控系統是農業物聯網技術得到應用的“武器”。如果沒有匹配的系統,即使配置再高端的機械,也無法實現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生氣模式只能停留在以人力為中心、依賴于孤立機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