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筑物為平臺,基于對各類智能化信息的綜合應用,集架構、系統、管理及優化組合為一體,具有感知、傳輸、記憶、推理、判斷和決策的綜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環境互為協調的整合體,為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這是國家《智能建筑設計標準》對智能建筑的最新定義。
智能建筑是具備有相當的人工智能特性的建筑環境。
想象一下。在未來,當你下班回到家,前廳的傳感器通過你的聲音及臉部識別,識別出你和你的家人,然后門開了,電梯也開了,你家的房間門也打開了。如果快遞員來了的話,前廳是開的,那快遞員可以把快遞放到前廳,但快遞員無法進入其他的房間。
當你來到公司,電梯會根據你預先在手機上設定的時間,提前等你,避免了電梯擠不上的尷尬。在辦公室,每隔半個小時,椅子就會“提醒”你要站起來活動活動。因為椅子可以根據你坐下來的凹形能判斷你坐下來多少時間而沒有站起來;在你下班的時候,電腦就提示你下班應該回家了;回家之后家里的智能設備就會自動幫助你調低家里的燈光。
事實上,在目前一些建筑物中,已經或多或少實現了智能管理,出入口的智能管理、家用電器的遠程管理、安防的智能管理等,這些識別技術包括人臉識別、聲紋識別、動作識別、虹膜識別、掌識別等。
通過對建筑數據的提取,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與計算機圖形編程技術,將數據可視化,數據的變化,流動,不同數據的交互構成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賦予了城市建筑生命的氣息,而中國現在很多城市都在積極打造“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底層要素是由數據組成,它們就像是照片上離散的像素,最專業的計算機工程師也不一定能運算出它們的含義。在河姆渡的眼里,它們是人與建筑、建筑與建筑的對話方式。
不僅如此,通過物聯網技術24小時匯集海量數據,人力、設備、能源、通行與停車管理等大數據,使得人能與設備、建筑具備了對話的可能。
國內最大的物聯網卡交易平臺表示,智能建筑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正發生著史無前例的快速突變,各種高精尖人才推動著信息智能社會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