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在國際上又稱為傳感網,據悉,這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南京郵電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楊震教授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小到手表、鑰匙,大到汽車、樓房,只要嵌入一個微型感應芯片,把它變得智能化,這個物體就可以“自動開口說話”。再借助無線網絡技術,人們就可以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也能“交流”,這就是物聯網。“如果物聯網再搭上互聯網這個橋梁,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可以即時獲取萬事萬物的信息。可以這么說,物聯網加上互聯網等于智慧地球。”
物聯網用途廣泛,可運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工業安全生產、環境監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衛生、健康監測等多個領域,讓人們享受到更加安全輕松的生活。
舉幾個例子來說吧,從成都開車到重慶,上車后,只要設置好目的地便可隨意睡覺、看電影,車載系統會通過路面接收到的信號智能行駛;不住在醫院,只要通過一個小小的儀器,醫生就能24小時監控病人的體溫、血壓、脈搏;下班了,只要用手機發出一個指令,家里的電飯煲就會自動加熱做飯,空調開始降溫……
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通過“物聯網”的逐步實現和提升,每個人的生活都將向此靠攏。所謂物聯網,在中國也稱為傳感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安裝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將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電視、洗衣機、空調甚至自行車、門鎖和血壓計上都能使用。
專家預測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將廣泛運用于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就此誕生。
簡單一點說,如果物聯網順利普及,就意味著幾乎所有的電器、家居用品、汽車制造都急需更新換代。
在實際運用中,無錫傳感網中心的傳感器產品已經衍生出經濟效應,據無錫媒體報道,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防入侵系統鋪設了3萬多個傳感節點,覆蓋了地面、柵欄和低空探測。多種傳感手段組成一個協同系統后,可以防止人員的翻越、偷渡、恐怖襲擊等攻擊性入侵。國家航總局正式發文要求,全國民用機場都要采用國產傳感網防入侵系統。
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
與其他概念不同,物聯網最近開始紅火的源頭在于官方。在工信部9月11日主辦的一次會議上,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國傳感網標準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被采納。
當時的市場上正沉浸于次新股的巨大魔力中,這條來自科技界的消息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或者說,根本沒有機會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首頁或頭條,以引領信息產業新浪潮的王者姿態接受股民膜拜。
轉機出現在9月14日于北京舉行的中國通信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充滿信心的基調表示,物聯網商機無限,中國移動將以開放的姿態,與各方竭誠合作。
事實上,上個月24日,王建宙在訪問臺灣的途中,就曾高調提及“物聯網”的概念,并表示將會邀請臺灣生產RFID(射頻識別裝置)、傳感器和條形碼的廠商和中國移動合作。
更早的時候,是溫家寶總理在8月9日視察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時發表的講話,他說,“每一次大的危機,無論是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它都會催生一些新的技術,而新技術的誕生也是使經濟、特別是工業走出危機的一個巨大推動力。”
有人預測,如果物聯網全部構成,其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物聯網將會成為下一個萬億元級的通信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