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自上線以來,與網約車相關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注。日前,國家交通部等多部門組成專項工作檢查組,陸續進駐網約車企業,進行安全專項檢查。未來,深入應用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或將成為強化網約車安全監管的“利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以及傳感器等核心技術的發展,人臉識別逐步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國,人臉識別技術除了應用于門禁外,還應用于考勤管理、金融開戶等方面。其中,金融領域的應用占比不斷提高,大有成為最大應用市場的趨勢。
當然,人臉識別技術也在很多新的場景實現了廣泛應用,如:不少無人零售商店、普通餐廳都上線了“刷臉”支付;有些高校也開始嘗試“刷臉”注冊入學;機場、火車站更是成為人臉識別技術的重要商用場景;甚至就連部分地區的公廁都用人臉識別技術來管控廁紙發放。
很顯然,經過多年研發、測試與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水平及穩定性提升明顯,并且商用成本不斷降低,應用靈活性與便捷性也得到了體現,現如今正加快走向規?;占啊T偌由媳O控設備領域的快速發展,兩者的結合無疑將釋放更多可能性。
網約車安全事件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車不一、無法實時監控車內行為等情況的存在。因此,監管機構此次提出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派單前環節,也是為了防范于未然,在源頭遏制安全隱患。
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不僅可以借助前期的信息錄入,快速、實時比對司機身份,杜絕冒名頂替的可能,并自主監控司機或乘客之間出現不文明甚至非法行為的可能。另外,通過捕捉司機、乘客等人的行為動態,也能為一些不正確駕駛行為“提醒”,保障行車安全。
眼下,我國法治建設逐步走向快車道,在偵查案件基本上依靠事后追查的情況下,掌握了人臉識別數據,也就意味著掌握了重要的犯罪證據。
物聯網卡交易平臺表示,利用物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卡,人臉識別能夠作為監管網約車安全的“利器”,也是非常關鍵的證據來源和數據來源。不過,保障乘客安全也不能僅僅依靠人臉識別技術,還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