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還不是農業強國,但絕對是農業大國,近年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穩定在較高水平,糧食庫存充裕,糧食供給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能夠輕松“吃得飽”的國人,糧食需求已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
糧食問題關乎國計民生之根本,在即將到來的這一個世界糧食日,我們要關注的,自然轉變為如何推動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隨著物聯網的發展,物聯網技術可以應用在糧食種植、儲存、運輸、配送整個過程的實體運動及流通環節的一切活動中,解決或改善目前糧食在流通環節中存在的各類問題,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在種植期間,或多或少存在著添加高強度農藥等各種生物化學物質促生長的情況。那么在這一環節,物聯網攝像監視、定位查驗,以及生化物質傳感器、紅外檢測器等物聯網技術和設備,實時監測糧食的種植過程,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了。客觀的硬件可以將糧食安全精確到數據,合格部分甚至還能給予評級。具體技術可參照圖傳芯片、定位芯片、生物芯片相關原理。
糧食在存儲期間,由于特定的環境、氣候和通風條件等因素的變化,糧倉里的溫度或濕度會發生動態變化,以及糧倉中氣體、微生物以及蟲害等因素,都極易造成糧食腐爛或產生動物危害。另外,糧食是有生命的,其儲存周期一般為2年至3年或者3年至5年,儲存周期損耗最大的是水分流失,不采取有效措施即會使糧食在存儲中的質量大打折扣。
以物聯網為基礎的糧倉監控預警系統,每個糧庫安裝上一定數量的攝像頭和糧溫傳感器, 對存儲糧食的溫度、濕度和氣體濃度等參數進行采集、存儲,并向監控中心傳送數據,執行監控中心的指令,控制糧食損耗,從而創造糧食儲存的經濟效益。
在保證糧食儲存質量的同時,據統計,通過物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卡手段改造的糧倉,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30%,能耗降低40%左右,由此,對降低管理成本和儲存成本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物聯網卡基于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糧食物流過程中可實時實現車輛定位、糧食運輸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的管理系統。目前,已初步實現了糧食物流作業的透明化、可視化管理。
基于傳感技術、RFID技術、云計算技術、云存儲技術等各項先進技術,建立全自動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糧食物流作業的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網絡的系統,由此可以實現物流與制造聯動,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
物聯網卡交易平臺表示,物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卡在糧食種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糧食運輸效率。能夠基本解決我國13億人口的口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