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5G全球創新港”之中,不禁讓人感嘆,此刻仿若未來,明日就在眼前,在5G技術的包裹下,事物間的距離逐漸消弭。在展館中,我們可以看到實現“上車即入院的”5G救護車,通過“5G+AR”實現救護車內的救護人員與院內團隊的協同操作,同時患者的生命體征數據隨著5G網絡的毫秒級速度的零時差傳輸,在爭分奪秒的醫療救援中注入強心劑,讓“入院”這一關口再次被前置。
看到上外附中東校、云師大丘北附中、5G全球創新港三地連線,通過5G網絡突破地域界限,分享上海優質教育資源和教學方式,實現“雙師課堂 遠程共享”。授課過程中,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在創新港通過雙千兆技術透過屏幕與云南示范大學附屬丘北中學的同學們參與互動,并鼓勵同學們好好學習。
如果說遠程駕駛是無人駕駛的第一步的話,5G+IoT+4K則為人機配合的同步率注入了更富有感知的靈魂,通過遠程駕駛實機演練,為5G聯創成果提供成熟度測試和驗證,也為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的到來做好鋪墊。
作為“上海5G綜合應用先導示范區”的標志性項目和重要功能性平臺,“5G全球創新港”聚焦全球信息科技的發展前沿,集5G技術展示、聯創平臺、場景應用、科學普及等諸多功能于一體。華為、縱行科技、歐朗、芯翌智能等5G產業鏈企業,以及長三角5G創新發展聯盟等機構在此集聚,圍繞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聯合創新,為通信業與其他行業的結合起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縱觀全球的主要城市群,無一例外都是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先導區。長三角城市群不但在制造業產能上占全國的2/3,而且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發展也都走在前列,區域產業優勢以及后續城市群的管理以及社會治理無疑將會為推動5G新基建工作的開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2018年6月,滬蘇浙皖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部門在上海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塔等企業共同簽署了《5G先試先用推動長三角數字經濟率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且預計到2021年,三省一市將投入超2000億元,打造以5G為引領的長三角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城市,成為唯一一座同時被三家運營商選中的首批5G試點城市,并且是重點布局城市。
在創新港入口的展示屏上顯示,截至8月31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分別建設完成4066座、2917座、1826座5G基站,上海市全市完成5G基站建設8809座,而在此前的中國移動5G+發布會上,上海市副市長吳清表示,預計今年年底前將完成13000個5G基站建設。
上海,已成為全國5G發展最領先的城市之一。
而值得一提的是,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上海市區內移動5G網絡設備均由華為提供。“今年是5G商用的元年,華為配合三大運營商做了大量5G應用的探索,以5G作為萬物互聯的基礎,結合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聯合千行百業的伙伴們進行5G應用創新。” 正如華為中國區副總裁葉長林在現場致辭中表示,“5G創新港的開港,對5G通信產業意義重大,這是全球首個100%云集了5G高端行業和產業伙伴的”樓宇“,在這里,企事業單位可以集中開發5G相關技術、5G應用,助力上海登入全球信息科技產業的高地。”
此次,上海經信委攜手上海移動、華為在上海虹口北外灘正式發布“5G全球創新港”建成,一方面意味著虹口區已經成功在創新港引入5G高端行業和產業伙伴,加快推進5G創新生態建設,積極布局以“5G全球創新港”為中心,華為-上海5G+VR/AR/MR創新中心為重點,臨港5G科創園、恒升半島5G眾創空間(籌)、財大5G創新園(籌)、5G+VSAT衛星聯創平臺、歐朗硬客群等為支撐點的“1+1+X”的5G載體平臺,積極打造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同時,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創新港也將提供長期面向百姓開放,展示5G豐富的業務,讓百姓了解5G、使用5G,大力促進5G全生態發展。
下一步,上海將著力打造5G網絡建設先行區、創新應用示范區、產業鏈企業集聚區,打響“雙千兆寬帶城市”品牌。到2021年,全市5G產業實現“三個千億”的目標,即5G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應用產業規模均達到1000億元。
葉長林表示,“華為很榮幸能夠參與到創新港的開港中來,也愿意和運營商、產業伙伴一通在創新港內持續深入合作,貢獻在5G解決方案及室內網絡建設方面的專業能力和經驗,和行業深度融合,促進智慧上海、科技上海、活力上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