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昨晚發布了Mate30 5G 版,本周,vivo剛剛發布自己的第二款5G手NEX 3,下周,小米也將發布新的5G手機。距離工信部發放5G牌照剛剛過去三個月,但5G手機的數量已經讓人有些眼花繚亂。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市場已經有十幾款5G手機可以上市。5G技術全面落地之前,5G手機已經提前就位了。
作為今年最重磅的話題,5G進展一直頗受關注。盡管目前還存在基站設置成本高企不下、穩定性難以保證、只有少數城市明年才能真正用上5G等問題,但這并不妨礙手機廠商們提前布局。
對于身陷紅海已久的手機廠商而言,5G看起來是一條通向廣闊天地的新通道。于是,5G手機成為今年新品發布的標配,價格戰也悄然打響,短短一年時間里,5G手機的售價已經被生生壓到四千以下。
如果按照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論,那么,在運營商與手機廠商的集體努力之下,5G已經由遙不可及的技術概念,真正變成了可以被普通民眾感知、觸摸和認識的對象。
不過,率先出發并不等于最終的勝利。這場大戰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1、
賽跑
頭部玩家蘋果選擇了觀望。
北京時間9月11日凌晨,蘋果召開秋季發布會,這場科技界春晚讓很多熬夜收看的人略感失望,原因之一就是5G的缺席。
庫克并非沒有聽到群眾的呼聲,他在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提到:“我認為目前來說,5G還是有一點超前。”蘋果在調研后發現,目前市面上的基礎架構、芯片等配件還不夠成熟,無法支撐一款高質量的5G手機。相比搶首發,蘋果更愿意等待,然后成為最好。
但蘋果大概也不會等太久——此前它在3G、4G來臨時都跟進迅速,而它與聯發科三星洽談無果后買下英特爾 5G 基帶芯片業務的10個億肯定也不會白花。
與蘋果相比,安卓陣營的華為和三星就顯得積極很多。
華為今年在 5G 手機上的進展堪稱神速:2月發布首款5G手機華為 Mate X;7月26日發布首款雙模5G手機Mate20 X(5G),同時支持SA(獨立組網)和NSA(非獨立組網);9月6日發布首款旗艦5G芯片麒麟990;9月19日又發布首款麒麟990新機 Mate 30 系列。
華為確實是 5G 賽道上的領跑者。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今年6月表示,華為擁有2570項5G專利,占整個行業的20%,十年間投入40億美元,占比全球第一,領先蘋果三星。此外,在提供推動5G網絡建設的方案并加以建設驗證方面,華為也力壓其他廠商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運營商。
而華為5G技術鋒芒初現要追溯到2017年。德國電信聯合華為推出全球首個5G商用網絡,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推出完整5G網絡技術的政府和企業。
過往的技術積累成為華為如今的底氣,在最近接受《經濟學人》采訪時,任正非表示,華為愿意將5G相關的全部技術和相關知識產權賣給西方公司,并且是一次性買斷。
三星動作也不慢。
今年上半年,三星發布折疊手機GalaxyFold 5G版,但后來因為技術原因召回媒體機;8月,發布年度旗艦Galaxy Note 10系列,其中Galaxy Note 10+ 5G是三星在中國市場推出的首款5G手機;9月4日,發布全新集成5G基帶的芯片 SoC Exynos 980。
華為與三星在前,安卓陣營里的很多廠商也不敢怠慢。
往日光輝難現的中興在今年7月發售了5G手機,不過售價較高,市場反饋一般;努比亞在今年的MWC上秀出了首批5G手機;vivo則繼續選擇了性價比之路,推出了目前最便宜的5G手機IQOO pro 和旗艦5G手機NEX 3,其中,5G版IQOO pro的熱度甚至超過了去年底vivo發布的 NEX 雙屏版。
今年營收和銷量都不錯的一加手機在5月發布了一加7 Pro 5G 版,盡管目前只在英國和美國等少數國外市場開售,但這顯然只是開始——今年第四季度,一加計劃面向全球范圍推出第二款5G手機。
劉作虎對此很看好,5G技術被他認為是2020年高端手機的標配,“我們相信,隨著明年5G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取得更好的表現。隨著5G時代逐漸逼近,我們將加大投資力度。”
2、
焦慮
年初的小米發布會上,當一直好脾氣的雷軍在身后PPT上赫然放出“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八個大字,大家發現這次的小米有點不一樣了。而這也拉開了2019年手機大戰的序幕。
火藥味變濃的背后是蔓延在手機市場的焦慮。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從去年年末延續至今的整體銷量下滑仍在繼續。根據Gartner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手機銷量已從去年一季度的3.835億部縮水至今年的3.73億部。
國內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6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2019年6月國內智能手機共出貨3431萬部,同比下降6.3%。而2019年1月—6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1.86億部,同比下降5.1%。
現階段,投入5G 顯然是手機廠商們布局未來的舉動。
從出貨量來看,5G手機尚不具備改變整體格局的能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所數據顯示,今年8月,國內市場4G手機出貨量為2947.8部,5G手機為21.9萬部——不足前者的1%。
等待5G的前夜里,焦慮的手機廠商們沒有停止制造新的亮點,在存量市場里爭搶用戶。
比如一加7 pro的高屏幕刷新率,盡管國外廠商如雷蛇在早些時候已經給用戶提供高刷新率的手機,但在國內,在一塊高素質的屏幕上實現全局90hz刷新率卻尚屬首次。一加花費1個億定制的屏幕,顯然吸引了不少用戶,一個最直觀的數據是:一加7 pro開售當天,銷售額突破億元。
努比亞也在屏幕方面持續發力,從努比亞X到Z20,雙屏模式玩得越發嫻熟,而今年2月推出的腕機,也是對智能設備形態的有益嘗試。
游戲手機的出現被認為是手機廠商在存量市場里尋求突破的另一個可行方案。
黑鯊游戲手機一代在2018年剛發售時,市場還在討論它的存在意義,主流意見并不看好,但一年過去,紅魔、黑鯊、ROG都在持續更新版本。而黑鯊市場調研顯示,大部分用戶購買游戲手機是用作主力機而非專門的游戲手機,這說明游戲手機未來仍然大有可為。
從做水桶機的思路到逐漸放開做偏科生,游戲手機越來越有自己的態度。但類似的好光景并沒有出現在大多數小眾手機身上——受制于體量和成本,多數小廠商已經默默離場,即使還在存活的品牌,比如小辣椒、糖果等,也都是毫無創新的組合:水滴+大下巴+塑料背板。
毫無疑問,當5G到來,它們的處境會更加艱難。
3、
數字主義競爭
包括蘋果在內,手機市場已經很久沒有令人驚喜的產品出現了。
評估一款手機好壞的標準變得越發無趣:數字,且只有數字。在這片存量主義的市場里,這些面容類似的玩家們樂此不疲地玩著數字游戲:你官宣100W快充,我就官宣120W快充,你出20W無線充,我就出30W無線充,你用4800萬像素相機,我就用6400W相機,不夠還有1億的。
當手機市場的競爭變成一場數字游戲,這也正如馬爾庫塞所預言的那樣,“功能化的、省略的、統一的語言是單向度思想的語言……通過重復和強加,切斷了意義的發展。”
當然,不可否認,這種數字主義競爭會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和新的需求增長點,但科技的發展并非數字增長這么簡單,正如那道經典的選擇題“電車難題”:軌道有5個無辜的人,你是否會拉下拉桿,讓失控的電車沖向右邊軌道?那里只有1個人。
數字不是萬能的,追求數字的競爭達到一定程度后,總有人會停下來,去尋找新的突破點。
正如段永平所說的,“沒有靠營銷起來并能持久的公司,能夠讓公司長久的唯一辦法就是能夠不斷有好產品。”這也像是針對如今手機市場的一句謁語。不管在哪個時代,能夠占領市場的企業,一定是能夠抓住用戶痛點引領未來。
這需要勇敢、創意和真正洞察力。
回到那個讓人感覺已經很遙遠的3G時代,當手機不只可以打電話時,其他廠商只是在通話基礎上加入了一些新功能,如拍照游戲等,但是蘋果卻開始做起iPhone。
到2013年4G牌照發放后,用戶對手機硬件的要求更高,于是,供應鏈管理成為考量一家手機廠商能力的重要指標,心比天高的羅永浩就倒在了這里。
如今,5G牌照剛剛發放,紅海的氣息已經若隱若現。有人保守,有人激進,遍布未知的5G賽道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勝利不會屬于平庸者。
關于5G時代的手機格局,不妨重溫一下李楠去年做出的預言:未來手機行業是大集團+副牌戰爭,細分市場獨立品牌機會不大。盡管還談不上寡頭時代,但5G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這些難關,顯然是小廠商們難以逾越的。
對于5G前夜的各家手機廠商,有一點是共通的:起風了,要努力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