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合作分工的模式在通信產業走到今天顯得非常必要,但虛商之路發展的并不像描繪的那么美好,在起初虛商的用戶套餐定價收到運營商的監管,到后來運營商自身推出互聯網卡,一度是虛擬運營商落到的非常尷尬的境地,其業務開展直接限制在號段、靚號和不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流量套餐上面,其中間渠道商代理也成為了部分虛商必不可少的可生存力量。
在此背景下,虛擬運營商為了生存盈利,走出了一條“花樣大道”,其170、171、167、165等開頭的手機號碼在弱監管不監管的運營商管制下,繞開實名認證,直接銷售使用,這些號碼卡基本上被淪陷到詐騙主、廣告主的手中,以通過這些號碼為通信手段來獲取不法牟利。從2013年虛擬運營商牌照正式發放,到2015年虛擬運營商垃圾信息問題聚集爆發,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僅2016年5月份,虛擬運營商的垃圾信息舉報、投訴量高達3613出,占投訴總量的17.2%。按照用戶數量對比,虛擬運營商當時的用戶數量是三大運營商的1/45左右,但投訴量占比超過1/6,相當于平均每家虛擬運營商的投訴量是三大運營商的7.5倍。
因為垃圾信息問題,虛擬運營商被工信部約談批評也幾乎成了慣例,2015年9月,工信部通管局就曾專門約談天音通信、分享通信等7家虛擬運營商負責人,督促企業治理垃圾信息。
工信部約談虛擬運營商的新聞也屢見不鮮,除了今年12月這次,6個多月前的5月17日世界電信日,工信部也曾集中約談20家呼叫中心企業和10家虛擬運營商。一些虛擬運營商出于利益考量,不嚴格執行實名制等管理規定,對卡商渠道無證售卡等不嚴格規范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忽視垃圾短信治理技術和機制,甚至成為垃圾信息的“保護傘”,暴露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信用缺失。其每一次約談之后的效果不佳,垃圾信息問題依舊嚴重的現實情況而言,值得各方深思。就比如今年二季度,12321受理的垃圾信息舉報投訴中,虛擬運營商被舉報投訴7.4萬件,環比上升461.9%,增幅驚人。
流量卡之家(www.10063.cn)從工信部獲悉,近期,工信部針對部分移動轉售企業垃圾信息嚴重擾民問題,集體約談了小米科技、迪信通等18家移動轉售企業。工信部通管局嚴肅指出,部分移動轉售企業罔顧企業主體責任,漠視用戶利益,治理垃圾信息不力,影響十分惡劣。明確要求被約談企業務必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吸取教訓,務實整改,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和渠道管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移動轉售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虛擬運營商的初衷,是希望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讓民營資本當“鯰魚”,強化市場競爭,滿足用戶個性化、多樣化的應用需求。守法經營是所有企業的底線,當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信用缺失的時候,再冠冕堂皇的品牌也會隨著損人利己的經商之策而黯然失色,最終被消費者聞知以棄。如果垃圾信息數量和投訴“屢創新高”,用戶不勝其擾,虛擬運營商又無治理之心,約談也不見效的話,是時候考慮停止擴大經營范圍、停止發展新用戶、行政處罰等更強硬有效的監管措施了。
附:因嚴重擾民被約談的18家虛擬運營商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