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17:20 物聯網 互聯網發展
我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還處在初期階段,并沒有一個公認的物聯網定義。物聯網最早起源于射頻識別領域,即1999年麻省理工大學提出的為全球物品提供唯一的電子標識符,以實現對所有實體對象的唯一有效標識。2005年11月17日,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此時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具有無線通信能力的傳感器節點組成的網絡采用傳感器技術和短距離無線通信方式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將物聯網的概念包含其中。因此,目前公認的物聯網定義為以“物”為中心,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激光掃描、紅外感應等感知設備獲取物品的信息,按照約定的協議,再利用已有的互聯網傳輸和交換任何物品的信息,從而實現了對物品的識別、跟蹤和監管。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順利通信,物聯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物理世界中的物物相連。
對于物聯網系統的開發者來講,實現物理空間中的智能物品、信息空間中的計算資源與社會空間中的用戶之間的互聯和互操作是構建“物端”和“云端”協同工作的物聯網系統的基礎。目前提出的物聯網應用系統構建方法主要基于而向服務的體系結構,即將智能物品看作是物理信息的提供者和消費者,將其提供的功能和資源與現有互聯網環境中的計算、存儲和處理資源都統一抽象為服務,并將它們作為系統的軟件構件按照應用需求集成起來,組成“物端”和“云端”松藕合協同工作的網絡化計算系統。
不論是哪類物聯網系統,以上所述的實體服務的這些特性使得高效的管理、發現與組合實體服務與云服務,建立而向多用戶資源共享的物聯網應用軟件,實現物端與云端協同工作的任務執行,變得更加復雜。根據分布式系統和互聯網軟件的發展經驗,需要在物聯網云端和物端設備的操作系統之上構建中間件(Middleware),即一組管理計算資源、實現資源之間互聯和互操作的支撐服務(EnablingService),為上層應用軟件提供運行與開發的環境,幫助用戶靈活、高效地開發和集成復雜的軟件構件。由于中間件是由一組支撐服務構成的基礎軟件,因此也被稱為服務中間件。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己經從物聯網軟件體系結構的設計出發,將定義在實體服務和云服務之上的用于支撐物聯網應用系統構建的軟件模塊獨立出來,提出了相應的物聯網服務中間件,如Atlas Cloud/Edge/Sensor Platform Middleware、Wlnternet、Phvsicalnet、3CoFramework、3Tier、SOCRADES、SENSEI、PhysicalMashup和InterDataNe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