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7 14:02 物聯網 制造業
當前國內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處于初期階段,雖然在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與歐美國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已具備一定的基礎。目前,物聯網產業己初步形成的產業空間格局表現為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產業規模的方面,長三角洲的在這些主要地區中排名第一。
可以看到,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環渤海地區在電子信息等關聯產業的發展方面基礎深厚,其信息傳輸方式多樣,其他配套產業和設施較為完善,從而在物聯網的研發、設計、制造、系統集成、網絡運營等方面獲得先發優勢。目前,中西部地區致力于加快各類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的投入,以此來拉動物聯網產業市場需求規模的提升。
從物聯網產業對制造業的影響來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制造業一直保持高速發展的狀態,并成為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17年制造業產出占工業產出比重81.49%,占第二產業產出比重68.76%。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想成為全球的制造業中心就必須努力變成制造業強國。國家為此確定了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發展戰略,促進制造業的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深度改造,信息技術的影響正在從制造業的營銷環節滲透到制造業的生產環節。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在制造業各行業的應用,必將拉動制造業增長,把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物聯卡之家()通過灰色關聯模型計算,得知物聯網產業與制造業兩個變量之間關系明顯,指標之間的關聯作用顯著,且關聯度R值均在0.7428以上,平均關聯度為0.7902,最高達0.8712。與制造業行業所占比重相比,關聯度高的行業產出比重也高,這充分說明,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對制造業行業的產出是有顯著作用的。
制造業的發展一直是影響我國第二產業穩定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而傳統制造業生產模式的特點是污染高、耗能高、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這使中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落后,同時有悖于可持續發展觀,因此傳統制造業向綠色制造業轉型勢在必行。對于制造業內部結構的升級調整,最主要的是加強技術的自主創新,提高原有產業的產出水平,而物聯網技術的出現正當其時。
產業鏈長是制造業最大的特征,其生產過程涉及到產品研發、產品設計、產品生產和銷售服務,物聯網RFID、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使制造業的材料采集、感知生產、設備監控、物流管理和售后服務環節中產生大量數據,這可以加快制造模式向網絡化、智能化和數字化轉變,促進制造業從機械化走向數字化;同時物聯網技術可以向制造業各環節進行技術滲透,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形成全新的制造業產業鏈,保持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制造業的地位,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成功轉型。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企業在組織生產的過程中,由于規模經濟、范圍效應等諸多條件的限制,不能將生產過程全部由一個企業來承擔,因此就產生了企業間的關聯,而這種企業間的關聯促進了產業鏈的形成。而物聯網產業對制造業的影響也遵循這種分工原理。隨著本世紀初的信息網絡普及、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專業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眾多的物聯網企業之間對制造業均構成特殊的相互聯系和依存關系,并促使了制造業間的相互協調、合作以及遷回合作,產業專業化程度提升,縱向生產鏈條不斷延長,產生報酬遞增的內生動力機制,通過正反饋循環,最終實現物聯網產業鏈的成長。